▍承接家業:二代不只接棒,更需要找到方向
現任飛揚旅遊執行長的黃介詩(irene),自2007年回歸家族創立的旅行社,從基層業務部展開新職涯,
她本是紐約大學國際政治碩士、美國華爾街主播與奧美傳播人資,背景豐富卻也背負壓力。
當疫情風暴襲擊,旅遊業幾近停擺,黃介詩面臨的,不僅是市場冷凍,
更是「如何在家族企業的光環與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」的課題。
她回憶道:「沒人明講,但我知道是時候接班了」,
不論疫情前後,她從幕後走到台前,自己提醒:「必須承擔」。
這份承擔,不只是接手遺產,更是要帶領企業渡過未知風暴。
▍危機四伏:疫情中斷,南部本業受創
2020年,國門關閉、團體旅遊瞬間停擺,飛揚旅遊的核心運作—團體出境與入境產品急速緊縮。
尤其南臺灣市場資訊略顯落後,企業客戶需求隨疫情延宕,讓飛揚瞬間失去主要營收來源。
此外,人力遣散、航線取消、供應鏈中止,這些風暴幾乎將她創建的企業網絡化為泡影。
飛揚長期依賴大陸線拉動業務,一旦整條線斷航,單一風險顯得格外致命。
外界也質疑:一個家族企業,是否具備足夠彈性與速度,在瞬息萬變的旅遊市場中反應?
▍迎難而上:南臺深耕與社區共好
危機之下,irene選擇不在原地等待,而是走出舒適圈,前進社區。
她與高雄、屏東兩地政府合作,以「社區創生+永續旅遊」作為突破口,
邀請旅客參與茶園、農村、部落的體驗行程,走入當地職人日常,把旅遊轉化為「雙向共榮」的深度體驗。
她更扮演顧問角色,深入30多個社區,協助規劃出半日遊、一日遊方案,重建地方經濟。
她認為:「台灣的人情味,就是職人的熱情。」這不只是危機中救命招,更是融入ESG與MICE新思維的契機。
▍打造永續旅遊:ESG從宣傳到落地
轉型關鍵在於irene強調的「永續旅遊」。她帶著企業客戶到六龜茶園種茶、揉茶、客製化企業茶禮盒,
結合ESG與CSR,讓企業體驗土地與人情,共同承擔永續責任;這些行程更獲獎肯定,也替品牌建立新形象。
行政院環保署銅級環保標章的取得、行程模組融入當地食材,低碳交通、綠色認證等實踐,
都顯現她從內而外將ESG落實於旅程中,不流於浮誇。
這波轉型,讓飛揚脫離純商務團浪潮,開創出自己的藍海版圖。
▍多元經營:旅遊+行銷雙發力
她於疫後成立 iMICE(愛邁斯行銷公司),將會獎旅遊與活動整合,
打造「感動型 MICE」,跳脫傳統的規模與流程,以文化為核心、情感為橋樑。
對企業來說,參加會議的同時,也能遠離都市,在社區裡找到人味,增加品牌與員工價值。
此外,她也強化員工培訓、引進商周學院課程,提升旅遊人員的商業與文化素養,
使飛揚不只是部門整合,而是一群願意用心、共享責任的工作團隊。
▍創新與競爭力:國際、長程與高端市場開拓
礙於法令限制,也不願被過去輝煌的大陸旅遊成績限制發展,
irene帶領飛揚推出精緻化行程,有市場熱賣的韓國、泰國,也有斯里蘭卡、澳洲等長程路線,走向客製化與主題化;
更與航空公司合作,考察高雄—釜山—烏蘭巴託路線,預計包機提升南部旅客出境選擇性。
透過市場調查,飛揚調整策略:走向無購物、年輕化市場,並強化「Bleisure」(商務+休閒)客群,讓旅程更生活化、更有故事性。
▍風雨後的新生:品牌再構與願景擘畫
在2023–24年疫情後的突破下,飛揚連續斬獲國際金旅獎與品保優旅選金旅獎,
5支參賽產品全數入選,這不僅是對行程創新的肯定,也彰顯其市場競爭力。
如今,飛揚集團結合旅行社、機票網、行銷公司三位一體,形成完整旅遊服務鏈,
並以高雄小港機場為核心,推動入境旅遊與國際交流,加速深耕南臺灣全新佈局。
irene定調:「飛揚不是重新出發,而是再進化」,她不追逐流行,
而是走向責任與連結,以行動讓飛揚旅遊成為南臺灣文化旅遊的第一品牌,
並讓部落、農村、社區因為旅客而被看見、被認同、被改變。
▍危機,是另一個開始
irene以柔軟而堅定的姿態,帶領家族企業跨越最大險峻。
在疫情中,她沒有退縮,而是主動走進社區、推動永續;
在轉型後,她不僅換線路、換客群,更換思維、換未來。
▍以關懷台灣為本心──她用永續與溫度,重新定義旅遊
飛揚旅遊執行長黃介詩(Irene),是一位具有國際視野,骨子裡卻深藏在地情感的職業旅人。
她走過華爾街的金色歲月,也走進台灣的田間小路,從家族企業出發,走出屬於她的新篇章。
▍從華爾街主播到旅行社執行長:一段義無反顧的返鄉路
Irene 是旅遊業第二代,父親是飛揚旅遊的創辦人,從小耳濡目染之下,她並未立即接班,而是選擇先飛得更遠
她擁有紐約大學國際政治碩士、印地安那大學行銷與物流雙學位,曾任職華爾街媒體與廣告公司,打下紮實的國際基礎。
2007 年,她帶著歷練回台,從業務基層一步步做起。
那年,她才剛從主播台轉身,就投入旅行業的第一線:「不是因為父親要求,而是我知道,我必須承擔。」
▍疫情後的重新定義:旅行,不只是風景
2020 年疫情爆發,全球旅遊業按下暫停鍵。Irene 沒有選擇等待,
而是思考:「旅行的本質是什麼?我們還能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?」這成為飛揚轉型的契機。
她帶領飛揚,投入「社區駐村計畫」結合「企業ESG旅遊」,讓旅客不只是遊客,
而是參與者與共創者。她說:「永續,不只是環保,更是一種與土地共好的生活態度。旅行,也可以是種環保行動。」
▍永續旅遊的信念:讓每一步旅行都有責任
她將 ESG 概念落實在行程規劃中。從屏東的社區餐桌、六龜的茶園認養,到原民部落的文化體驗,
每一個行程都不是觀光消費,而是人與環境、產業之間的合作與尊重。
以六龜茶園為例,Irene 帶領企業員工實際參與種茶、採茶、製作手工茶禮盒,
這不僅讓企業實踐 ESG 永續責任,也讓地方職人重拾自信與價值。「我們希望這場旅程是一場雙向的療癒,對人,也對土地。」
此外,她也推動「碳足跡透明化」、「低碳交通接駁」、「地方食材優先」等實質措施,強化旅程中每個環節的永續思維。
▍整合品牌力:從飛揚旅遊到愛邁斯行銷
她創立了「愛邁斯行銷(iMICE)」,專精會議獎勵旅遊與企業活動整合。
過去 MICE 旅行重效率與規模,Irene 則導入地方文化與社區參與元素,
創造「感動型 MICE 行程」——用旅行感動人、用故事連結企業與在地。
ESG 不再只是 CSR 的附錄,而是每一趟活動的設計核心。
「我們協助企業設計與SDGs對齊的旅行計畫,讓每一趟旅程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。」
▍溫度與信任,是她的領導風格
走過疫情、轉型、重建,Irene 深信:「旅行,不只讓人放鬆,更能讓人變得更好。」
她強調 SOP 和品質控管,但更重視團隊的成長與情感。
她常說:「飛揚旅遊的核心,是一群有熱情、有責任感的人。我們陪伴旅客,也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。」
在她的帶領下,飛揚旅遊不僅產品創新、屢獲業界獎項(如金旅獎、品保優旅選),
更以「永續+設計力」著稱,成為南臺灣旅遊界最具轉型力的品牌之一。
▍展望未來:以南臺灣為根,讓世界看見
Irene 積極深耕高雄、屏東與嘉義等南部縣市,推動機場聯動、國際包機與社區共創,讓國際旅客真正「進得來、走得深」。
她說:「旅行,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。我希望飛揚成為南臺灣旅遊品牌首選,也讓台灣的土地被看見、被感動。」